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2017 紐約馬拉松





入坑


2011年開始被朋友推坑進入路跑的世界,2013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場全馬,2014年在那個東京馬還算好抽的年代,一群朋友一起完成了東馬,接著朋友慢慢退出了路跑的世界,早年路跑的朋友已經很少在一起奔跑了。這幾年雖然還有在參加全馬賽事,但訓練到一個程度覺得會進步的時候就生病或是受傷.跑了10多場的全馬PR卻還停留在第二場全馬的4:34。

雖然兩三年前有朋友提過六大馬有隱藏獎牌,但是從來沒有去認真想過這件事情,一個玻璃腳的人要如何去拼成績來BQ?直到去年Garmin PB班莫名的入選,經過18週的訓練我感受到自己明顯的進步,破四似乎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最後被自己給搞砸了,最終只進步了20秒(https://ppt.cc/frZvMx),心裡想著如果繼續訓練下去,或許真的能挑戰波馬的資格。

加上江湖傳聞,六大馬可能要改成九大馬,真心不想去中國新加坡跑,所以只好趕快加速完成六大馬。東馬、芝馬已經完成了,紐約籤運不佳,看著網路上哀嚎遍野,看來中籤率將近2成但對於台灣人或許是更低的數字。超過五萬人的比賽只有不到兩萬人利用抽籤的方式獲取參賽權。牙一咬,就報名旅行社名額,事實上紐約的參賽權就要一萬出頭台幣,加上住在終點附近,旅行團的名額似乎也沒貴到哪裡去,抽籤結果一公佈,旅行團名額也是立即秒殺。

備戰


二月的時候跑了兩場全馬,3月休息了一下,4月開始把之前Garmin PB班的課表重新整理了一下,拿來做訓練的範本。結果越練越覺得怪怪的,沒有進步的感覺,開始意識到這樣刺激的量對我來說是不足的,團體班的課表只能用來針對第一次觸碰科學化訓練的人,要繼續堆疊訓練還是要針對個人的強弱像跟生活狀態做調整。於是聯絡了RQ的羅譽寅教練,約定25週的訓練課表。從五月開始的課表,幾乎都是在氣溫30度以上的天氣練習,這25週的訓練過程,除了有三天因為腸胃炎缺課以外,其他都有吃,除了少數幾次恢復跑因為前一晚上班狀態不好,提前收工外,完食率我認為是非常理想的狀態。但是也因為都是在酷夏的天氣訓練,整個狀態要去對比紐約11月初的天氣是完全無法評估的。

耐力一向是我最弱的環節,雖然沒有跑過一次30以上的距離,但約莫12次超過半馬的距離,數次27、28公里的配速跑,也讓我的心肺耐力進步了不少,也增長了不少的信心。在夏天練習,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補給,看了一些書加上自己摸索,終於找到比較科學化的補給方式。課表要科學化,要知道自己練的課表目的是什麼,補給也是同樣的道理。

參加Garmin PB班的時候是不希望學員去參加比賽,但個人化的教練可以參加比賽,去不斷的試誤,來調整自己的狀態。自己很容易一開始爆衝,也在參加幾次比賽後開始練習耐心。雖然個人化課表可以參加比賽,但還是希望不要將氣力放盡,在這樣的情況下,參加區域性的小比賽,還能跑個總排前20,以前這種千人的小比賽,都只能排差不多一半的位置,接觸科學化訓練的這一年,真的進步不少。

這近六個月的時間,我也自行看了不少關於科學化跑步訓練的書,也跟教練開的課表對照,畢竟希望跟教練的合作是可以長期,也希望能知道教練開的課表是否合乎訓練邏輯。這段期間也透過跑友看著不同訓練營的課表,思考著他們背後的訓練邏輯,以及是否有違背訓練大原則的狀況。雖然我很少跟教練討論訓練的內容,但我算是努力不斷吸收跑步知識的人,當我的教練算是頗辛苦了,在這個跑步教練快跟追求成績進步跑者一樣多的時代,選擇一個能幫助自己進步最大的教練變得格外重要。

關於一直受傷的狀態,透過Mona教練的轉介找到台中Lulumi的林教練。經過檢測身體有非常不平衡的狀態,這樣不平衡的狀態事實上自己已經知道且共存了超過20年。這半年多的時間都在矯正這樣的不平衡、且學習自我放鬆。雖然這半年多幾乎沒有做任何的重訓,但是肢體的平衡有慢慢調整回來,跑步的不舒服感也逐漸減輕。身體的不平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當身體有痠痛時,就立馬找復健師處理掉,讓身體可以繼續吃比較高強度的課表。

雖然事先就知道紐約馬是六大馬裡比較困難的賽道,但畢竟要拿到隱藏版的獎牌,說什麼都要跑下去。紐約的天氣不是人在台灣可以想像的,也無法場勘,只能看著影片跟爬升圖來想像。紐約還有整整12小時的時差,這都是不易克服的困難。隨著比賽的到來,心情事實上是越放越輕鬆,賽前的調整狀態不是非常的理想,雖然吃了一份不簡單的課表,但是夏天的訓練還是會打折扣,能做的都做了,至少不要帶著遺憾完賽。


馬拉松週






孤身前往紐約,賽前幸運抽到NB的紐約馬活動,賽前一天跟FOX的侯以理主播及其他9名跑者一起在中央公園小跑一下。跑完步照完相,NB帶著我們去餐廳吃早餐聊天。跟著一群認真看待跑步的跑者聊天,一直都是件愉快的事情,邱律師及HOYO大似乎只剩下倫敦就集滿六大馬,明年4月台灣又要多兩位6大馬滿貫的跑者。席間一位阿姨居然沒練過幾年就BQ了,我也要快點努力拿到獨角獸。

隨後跟著兩位還沒去拿號碼牌的跑者一起走去EXPO,言談之間才知道其中一位跑者是國手的男友,對於國手跟業餘好手跑者的差距有些不錯的見解。選手常常面臨離開學校就失去了資源,無法再繼續跑下去,無法進入28-32歲第二次的巔峰就因為金錢的壓力退役,而一般業餘好手可能工作穩定有豐沛的資源可以買好鞋、請教練,逐漸使得選手跟業餘好手的差距越拉越近。聽到有成績沒那麼突出的選手穿著磨平的非跑鞋比賽,真覺得我們的體育環境怎麼如此的悲哀。當年被父母壓著念書,不讓我去參加棒球隊,事後看起來或許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紐約馬的EXPO基本上相對於芝加哥,展售的攤位多上不少。拿完號碼布,會根據隔天是否跑完有披風有多一個橘色的手環。現場也有給跑者試套衣服size的攤位。NB的攤位約佔了展場1/3的大小,雖然是最後一天才去,但看起來是乎想要買的東西都不像有缺貨的情況,跟東馬最後一天去EXPO可能想買的東西都沒了完全不大一樣。跑前最後一天最想要的是休腳順便調整時差,只去了開特力的攤位喝了一下今年的新配方,感覺沒有以前開特力奇怪的味道,隔天跑不應該不會有不習慣的狀況。

回到跟紐約馬合作的Hudson Hotel,這是來紐約第三次,每一次都剛好有住到這家飯店,飯店的特色就是小,非常小,我一個人住都還嫌小,不知道那些兩個人一間的要怎麼睡,尤其又是不認識的人。不過這家飯店算是蠻時尚的,當年慾望城市的場景之一。晚上不知道是否是時差還是緊張,10點上床,似乎一點多才睡著,還好有日光節約時間,多出一小時可以睡,起床的時候並不覺得特別累。


拂曉出擊




5:40左右就到紐約圖書館,從地鐵站出來就已經圍滿了柵欄,警察的密度不知道是否跟恐攻有關,特別的多。進入通道,至少被檢查了3、4次號碼布,不過感覺只是確認是不是跑者,並沒有很認真確認是從圖書館出發還是應該坐渡輪。5:50左右就坐上車,約一個小時就到選手村。

紐約馬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馬拉松,但感覺選手村是設計最完善的,依照號碼布分三個區塊,但似乎不會因為號碼布顏色不同就不讓你去別的區塊,但配置差不多,去逛別人的區也沒什麼意義。沿路不斷有人確認妳是不是選手,穿著厚重的外套,每個人幾乎都是一直在掀起衣服的一小角讓工作人員確認。我沒有寄物,但是寄物區感覺人潮並不壅擠。選手村裡有貝果、茶、咖啡、運動飲料等等,可以吃飽喝足。

最讓人滿意的是廁所,跑過這麼多賽事,廁所幾乎都是長長的人龍,紐約馬雖然是最大的賽事,但是廁所的數量真的是誇張的多,大多數的時間3-5分鐘就可以上到,賽前比較多人上也沒多多少等待時間,我所在的綠區,有一塊邊邊的廁所,至少20幾個流動廁所,但是只有小貓兩三隻在上,可見廁所數量之多,多到不可思議。吃飽喝足後,大家都會找個地方窩著,起跑分四批,看前人的經驗等待是最痛苦的階段,但因為一直在吃吃喝喝時間也過得很快。進入起跑的等待區,裡面又是一整排的廁所,然後趁一開始人不多,就做一些簡單的熱身。



起跑


唱完國歌後,剛好碰到兩位來台灣的大哥,稍微聊了一下,他們坐圖書館的巴士,但是晚半個小時上車,就開了兩個小時才到選手村,互相幫對方加油,就準備起跑了。被分到Green line,跑在橋下,一開始的幾英里路線也跟別人有些為的不同。看不到橋上的風景,起跑的時候並不會覺得橋特別陡,可能才開跑體力還非常充足,雖然選手非常的多,但是大家的速度基本上差不多,橋上滿滿是人,卻不會有被擋住的感覺。





大家都是想要跑330以內的,都應該算是比較有經驗的跑者,沒有看到有人一起跑就爆衝的狀態。算是一種穩定前進,但超車或被超的情況並不明顯。在橋下GPS只具有時間的參考價值,距離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過了橋進入布魯克林區,可以感受到沿途加油的聲音非常地大聲,但是自己專注在自己當下的狀態,不像跑芝馬得比較慢可以仔細聽觀眾的加油跟牌子上的標語,說真的美國人的標語都非常有意思,但今天是要來挑戰自我的,無暇去欣賞這些。

過了五k後,開始跟別區的跑者會合,這時候會碰到速度不太一樣的跑者,相對比較慢,有點塞車。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這時候green區起跑的速度來到這裡明顯比其他兩區的快了一些,於是不少人就穿過中間的塑膠布條,來道路上有藍色最短距離標記的道路左側,左側的速度就明顯比較快。從這裡開始到8英哩處基本上是個直線,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路面微幅的起伏。

過了8 mile就開始有不少的彎道及微小的上下坡,事實上還蠻消耗體力的,加上路面有些濕滑,要花不少精力去避免打滑。紐約算是我第三場六大馬,補給線長度是最短的,但是過了3 mile後,每一英里就個水站,且工作人員會把水杯舉起來,對於跑者來說可以不太需要減速就可以完成補給,芝馬跟紐約馬都是這樣的設計,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補給方式。這種賽事基本上就是輕補給,不會像國內有豐富的固體食物,就水運動飲料為主,偶爾出現個香蕉之類的。所以看到大家身上的掛滿著能量包,我依照之前練習的策略,40分鐘左右吃一次能量包。

事先看過的比賽策略影片並沒有提到幾乎整路都是微幅上下坡,所以這樣的賽道被額外消耗了不少體力,雖然溫度適宜,但是非平坦路面就是不好跑。跑到第三座橋約25k的時候,原本預計要在這裡開始加速,但是身體也只能維持之前的速度,無法將速度拉起來。橋上會感覺到涼風,但不會感覺到寒冷,也才一公里多,不會有之前有人提過穿太少會有失溫的感覺。這個橋下去的方式有點特別,是個360度的大轉彎後進入曼哈頓,這時候直線穿越就可以進入中央公園了,只是比賽不是這樣比的。還要進入Bronx的兩座該死的橋才能正式往終點邁進。


撞牆







進入三十公里後,想要再次加速,但是前面不斷地上下坡,已經讓雙腿的肌力消耗掉,腿有開始抬不起來的痠痛感,並且有種想要抽筋的感覺,雖然還沒到終點,但是我的比賽就此結束了,game over。明明心肺功能還遊刃有餘,但不行的是雙腳,不能讓他抽筋,一旦抽了就沒完沒了。原本我一直跑在一個視障朋友的附近,就看著他們一群人穿著黃色衣服逐漸消失在我的視線外。然後速度掉到5:50左右,開始被周圍的人一個一個刷過去,心裡有所不甘,但又能如何。




紐約馬對於視障跑者真的頗友善的,我跟著視障朋友跑了近20公里,一個視障朋友有約莫6個人在幫忙開道,前面會有兩個人要求前方的跑者讓路,一個拉繩子,其他人在旁邊護衛,不知道這些幫忙的志工,如果自己跑能跑多快,他們這樣不斷S型的變換位置及開道,可能跑了45k以上吧,且還非常輕鬆的樣子。


終點只是另一個開始






過了Bronx就一直期待中央公園的出現,那就是終點的象徵啊,但是第五大道是個明顯的緩上坡,我的媽啊。終於進入中央公園,更是一個更為陡峭的上下坡,最後這兩英里根本是個夢靨。最後通過終點的時間是3:46,破了PR48分鐘,原本希望低標可以330,但這樣的賽道我想3:46也不算太差了。至少賽前擔心的左膝痠痛,在比賽的時候沒有困擾著我,常常跑到一半右小腿的緊繃也沒發生。或許下場比賽,讓身體的平衡調整好,能加強一下肌力會有更好的狀態。

過了終點,工作人員直接幫忙戴上獎牌,給了一整袋物資,不用自己一站一站的領,披上了保暖的錫箔紙,然後走去領不寄物的獎賞-紐約馬的披風。一路上非常多的醫護人員在關心狀況不太好的跑者,把不少人請去醫護站,不知道光終點的醫護站就要使用多少醫護人員,我想數量非常的龐大。





離開中央公園的路線不算短,但是標示清楚,路線並沒有造成混亂,無法想像這是全球最大的比賽,這樣的規劃真的非常的厲害。今年東馬剛好換了路線,有去跑了一下,終點在空曠的公園,光在低溫中就走了近一小時,標示也不大清楚,完全不知道如何散場,如何穿越都是跑者的馬路,如何跟家人碰面。紐約馬這舉辦數十年的經驗,在細膩度上東馬還是遠遠不及。

回到飯店,洗完澡換完裝,小睡了一下。約莫晚上八點,紐約馬的封路也撤消了,剛好叫輛計程車搭機回台繼續上工。紐約馬路線太過困難,跑過就好,真的不會想再跑一次。下一站2018倫敦馬。


延伸閱讀:


紐約馬之砍掉重練-基礎期

紐約馬之進展期

倫敦馬拉松慈善名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