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Lore of running跑步聖經(二) VO2max及跑步經濟性





間歇跑


常常晚上在各大學的操場可以看著一群飛快的跑者,2圈2圈800公尺的距離,快速奔馳著,這樣的訓練俗稱為間歇運動。一般的認知上,間歇訓練可以刺激建立VO2max(最大攝氧量)的進步。更有一些建議是亞索800的間歇跑,可以用來預測全馬的成績。


VO2max 最大攝氧量


VO2max是什麼呢?為什麼間歇要跑在95-100%VO2max(每本書的數據不同)上呢?簡單的說就是心肺將氧氣運送到肌肉組織的能力。理論上越高越好,但也就只限於理論上。

我們可以看到菁英跑者VO2max低的可以比高的跑得更好,這中間的差距有部分是因為跑者跑步的經濟性不同,也有部分牽涉到VO2max只有3成的人可以被準確測出,表示有7成跑者的VO2max是無法被精準測出來的。

有較高VO2max的跑者,肌肉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但是肌肉能不能好好使用這些氧氣也是能不能跑出好成績的關鍵。同樣3000cc的引擎,裝在賓士跟VIOS上所能展現出的表現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看到菁英選手在相類似的成績上,VO2max可以有高達3成不等的差距。所以一般認知VO2max可以去預測5k至全馬的成績,是不太恰當的。


影響VO2max的因子


VO2max在出生時就已經大概決定了,只是我們不一定能知道上天或是父母給我們的VO2max極限是多少,所以需要透過訓練試圖達到這個極限值。一般而言,菁英選手已經在這個極限值上或是非常接近,而一般跑者可能還有一些空間才會達到這個極限值。

VO2max受到幾個情況所影響,一般來說肺循環氣體交換能力及血紅素在健康的人身上是不太有問題的,但是心臟收縮的能力,微血管的密度,血液的容積等等因素都會是影響VO2max是否達到一個跑者天生極限的因素。

經過訓練之後,血液的容積會增加,可以增加氧氣運輸的總量;心肌會變得肥大、心室的容積增加,冠狀動脈變粗(心臟的血液循環系統,供給心臟的營養),代表著心臟每一次的跳動可以打出更多血液,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耐力運動員在休息的時候,可以有低於一般人的心跳;進入肌肉的微血管網路也變得緻密,方便血液的進出跟廢物的排出。

令人沮喪的是,經過訓練的年輕跑者,跟同年齡不運動的健康人比起來,VO2max只能增加5-15%。因此提升VO2max對於運動表現是有幫助的,但是幫助可能有限。

VO2max是理論上肌肉可以使用最大的氧氣量,但是當人體的運作是有分優先順序,腦、心臟是最為重要,有一定比例的氧氣必須要保留給這兩個器官,當這兩個器官感受到氧氣濃度接近需要最低標準的時候,就可能會減少運動肌肉的徵招,讓你運動緩下來,這也是部分人撞牆的原因。

因此心肌收縮越有效率、越能抵抗疲勞、需要的氧氣越少,就能持續不斷提供給肌肉耐力運動所需的氧氣,而且自己可以佔用最少的氧氣。同樣的,肌肉收縮越有效率,相同速度下需要的氧氣越少(跑步經濟性),就有可能在較低的VO2max下跑出比自己VO2max高的人更好的成績。


間歇在跑什麼


為什麼間歇要跑在95-100%VO2max?因為當跑在105%VO2max上時,已經超出身體所能提供給肌肉最大的氧氣量,身體就會開始進入無氧運動,就不能好好得刺激VO2max的最大值,反而會給身體帶來比較高的壓力甚至是受傷的風險。

提升VO2max不是只有靠間歇訓練,只要能讓心臟變強、微血管變得致密,都可以增加VO2max,而這樣的效果只要輕鬆跑就可以獲得。

既然VO2max在跑者跟非跑者身上只有5-15%的差距,間歇課表是否需要週週跑?台灣的跑者是否過度重視間歇跑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訓練?我想從台灣馬拉松賽事的成績,跟各大操場滿滿在跑間歇的跑者,答案或許已經相當清楚了。

許多跑者每週跑一到兩次的間歇,有時候比當下5K或是10K換算出來的間歇速度還快,跑得更快,超出VO2max該有的強度,只是增加身體的疲累及受傷風險。且間歇跟全馬成績無法產生相對應的關係,馬拉松是速耐力運動,除了練最大攝氧量以外,長跑及週跑量都是很重要的訓練,不可偏廢。

一般課表的書上建議一間歇應該跑2-8分鐘,而目前有些跑者跑長間歇,往往超過8分鐘的強度,這可能會讓這樣距離間歇跑的品質不好。可能照當下能力間歇配速,能跑個五分鐘上下的距離更為合適,而非菁英跑者可以跑兩公里的間歇,所以我也要去跑這樣的間歇。

VO2max預測跑步成績


不少學者或是教練都有研發出類似最大攝氧量的表,可以利用最近的比賽成績去對表找出目前VO2max,然後可以去推算各種比賽距離該有的成績。但是往往會發現跟實際比賽成績會有不小的差距,這跟VO2max只是最大攝氧量,跑步除了VO2max外,還有很多可以影響跑步成績的因素,如跑步經濟性。


跑步經濟性


跑步經濟性,定義為在同樣的速度下,消耗的能量越少,跑步經濟性越好。或是在消耗同樣能量的情況下,速度越快跑步經濟性越好。

我們的腳就像彈簧一樣,可以在接觸地面的時候儲存位能,在離地得時候釋放越多的位能,跑步經濟性就會越好。因為可以減少肌肉的出力,減少能量的耗損。為了要能儲存及釋放最多的位能,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就會變得很重要,當觸地到離地,如果骨盆無法維持穩定,這些位能就會被消耗在上下移動的身體上,而不是一個往前的能量。

跑步速度=步頻x步幅 。為了增加跑步速度而去增加步頻,被認為會增加耗能,也就減少跑步經濟性。因此要加增跑步速度就剩下步幅了。刻意去增加或是減少步幅,也被證實是會降低跑步經濟性。

因此你當下的步頻跟步幅就是你最佳跑步經濟性的結果,經過跑步的練習,步幅會自然增加,不用刻意去改變步頻或是步幅。持續的訓練可以讓每年跑步經濟性進步1-4%,這可比VO2max能進步的空間大上許多。

肌肉過度的疲勞,經過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或是不斷的比賽,會使肌肉產生損傷,讓大腦無法徵招最多的肌肉組織,這也會降低跑步的經濟性。同樣體重的女性被認為比男性有更好的跑步經濟性。黑人也被認為有比白人更佳的跑步經濟性,因此基因在跑步經濟上扮演了一些腳色。

同樣耗氧量下,坡度假設增加1%,會使速度下降0.65km/h。同樣耗氧量下,坡度假設降低1%,會使速度上升0.35km/h。這也表示,在比賽時上坡損失的秒速,無法在下坡的時候彌補回來,除非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持續的緒練可以有越來越好的跑步經濟性。跑量高的跑著有著比低跑量更好的跑步經濟性。雖然書上有提到理想的跑量要達到多少,但是我個人認為高跑量是個結果,而不應該去盲目追求高跑量。只要持續正確的訓練,跑量自然會增加。同樣的訓練時間,每個跑者如果都跑在自己的馬拉松配速下,雖然最後的跑量不同,但是訓練量應該是相似的。


服飾、配速員擋風、環境


身體穿的衣服或是鞋子的重量都會影響到跑步經濟性。每增加100克的重量,就會減少0.5%的跑步經濟性。長髮比起短髮會增加重量、短袖比無袖重,鞋子的輕重也都會造成影響。如果每減少0.5%的跑步經濟性,可以直接轉換成運動表現,就可能讓頂尖選手損失半分鐘的時間。

身體是否夠低風阻,也都會影響到跑步經濟性。外露的手毛腳毛、外露的鞋帶都會增加風阻。許多短跑的紀錄,都是在較高海拔的地區所創下的,因為那樣的環境空氣稀薄,風阻較低。但是當距離拉長,氧氣的濃度較低反而會限制運動的表現。

許多世界的中長跑紀錄,都是在有配速員擋風的情況創下的。如果是在操場,最理想的狀態下是,配速員的後方一公尺距離,有最好的擋風效果,理論上可以每圈快4秒,但實際上只有約1秒的差距。如果是兩個人並列跑,因為受風面積變大,會讓兩人的跑步經濟性大幅降低。

也因為菁英選手都有配速員幫忙擋風,讓一般跑者想說如果有配速員幫忙,或許運動表現也能因此進步不少。但是實驗發現,在逆風風速加上跑者速度小於18公里/小時時,配速員幫忙擋風無法有明顯的益處,一般跑者也很難精準地跟在配速員後方一公尺的距離。因此配速員對於一般跑者可能心理的幫助比實質上大。


老化


不管我們如何訓練,我們必定年復一年的年齡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也會產生變化。VO2max下降、身體組成改變(脂肪變多、肌肉減少)、恢復力降低。這些會讓年紀大的跑者,訓練的量及強度都會因此而降低。這在50歲上下的跑者會開始明顯感受到改變。

VO2max在有持續訓練的跑者上每10年會下降5%,而沒有運動的人則是下降10%。造成VO2max下降原因主要是:
  • 冠狀動脈硬化,影響心臟氧氣養分供應
  • 心臟收縮能力變差
  • 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 腿部肌肉收縮及耗氧能力降低

身體肌肉在20多歲達到顛峰,到50歲肌肉質量會降低10%。但是過了50歲過後會開始加速減少肌肉的質量,50-70歲到達每10年15%,之後會增加到每10年30%。

身體對於跑步每一次落地的反應也因為肌肉、肌腱老化,吸收緩衝的能力變差,恢復的能力也不再當年勇。無法再維持高跑量及高強度。因此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做訓練,而不是跟年輕的時候一樣得拼命。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馬拉松賽前12小時你該做的事





最後的衝刺


賽前12小時,之前的訓練如何已經決定比賽大多數的結果,最後2週的飲食規劃是否有按照計畫執行,對於賽前12小時已經是賽後檢討的部分,對比賽影響已經不大了。但是你還有12小時可以改變整個比賽。

賽前最怕碰到的就是食物中毒,可以看到不少重要賽事,連菁英選手有專人照顧飲食,都可以看到他們在賽前進出醫院、賽中嘔吐,這絕對是想要拚成績跑者最大的夢靨。這對於要離開家鄉跑外地、海外馬的跑者無疑是更需要小心的事情。


晚餐


晚餐是最後可以好好準備的一餐,也是完成肝醣超補的最後一次進食。晚餐還是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低油、低蛋白質、低纖維為原則。如果以3天為最後肝醣超補的跑者,要讓三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達到7成,只進行一天的,則要在最後一天達到10g/kg的量。

如果之前都忘了做肝醣超補,那就只好靠晚餐來彌補。晚餐就幾乎只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麵包、馬鈴薯、義大利麵(地瓜太多纖維不太合適)。晚餐喝點紅酒,對有些人來說可以幫助睡眠、舒緩緊張情緒,但是仍然要適量。

晚餐盡早進食完畢,避免食物無法在當晚消化完畢,影響到睡眠及隔天賽前需要多次上廁所的狀況。尤其台灣比賽多在6至7點開始,應避免10點之後才吃晚餐。最好的狀況是,你可以住在家裡,自己準備食物,吃著自己每天都在吃、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這樣可以讓因食物引起的不適降到最低。

如果出門在外比賽,要避免吃生的食物,不管是生魚片還是沙拉都要避免。找看起來清潔乾淨的餐廳用餐,如果口袋夠深,一些相對高級的餐廳,會更加注意衛生。(但凡事都有例外,米其林餐廳的中毒事件:新加坡日本英國)。

尋找看起來自己不會讓腸胃不適的食物,對於台灣跑者來說,就是找米食的餐廳用餐。但是如果前往歐美比賽,有時這些傳統中式餐廳,可能看起來並不衛生,或許嘗試吃義大利麵可能是相對保險的選項。


睡眠


對於一些跑者,賽前的緊張、興奮、需要早起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如果只是賽前一晚睡眠減少,或是品質下降,但只要在那之前的幾晚睡眠充足,對於比賽的成績影響並不大。

但是如果會嚴重影響睡眠,一場精心準備16-20週的比賽可能就因此毀了。想辦法找個安靜的地方睡覺,台灣很多地方賽事提供的住宿,是300人之類的大通鋪,這絕對不是個理想的睡眠環境,可能你打算睡到4點起來準備,結果旁邊的阿杯3點就起來整裝,找個青年旅館都比住在超大通鋪好。

可以適度使用一些幫助睡眠食物補充劑,像是褪黑激素(台灣沒有販售)。如果還是會影響睡眠,可以找精神科醫師開立安眠藥物。但是使用這些東西前還是要在比賽前嘗試過,不要隔天身體醒不來的狀態下比賽。


早餐


經過一晚的睡眠,也代表身體也經過長時間缺乏進食的情況,這時候可能有部分精心儲存的肝醣會被消耗掉。因此早餐就顯得非常重要,要把晚上消耗掉的能量補充回來。早餐跟晚餐一樣,還是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低油、低蛋白質、低纖維為原則。在比賽前2-4小時進食,太早進食,這些能量就會又被消耗掉,太晚吃可能食物無法及時消化。

理論上這時候能吃進越多的碳水化合物越好,但還是要能在賽前消化掉,要不然起跑就等著準備吐出來。但是有些跑者或許是因為緊張,無法吃進任何固體食物,這時候喝些運動飲料、能量膠多少能補充碳水化合物。

跑者應該隨著比賽經驗的增加,讓早餐要吃什麼食物形成一個SOP。早餐是一個香蕉加貝果,還是飯糰加能量膠,能讓早餐變成一種公式化的狀態,可以讓比賽中產生的意外減少,也可以讓跑者產生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避免脫水


在賽前讓身體呈現脫水的狀態,會讓比賽的狀態下降。因此就有許多教練,建議在賽前不斷的喝水,直到尿液呈現清澈、透明。但是人體體液調節是非常複雜的多機制系統,從腦部到腎臟,從細胞間液到血管收縮。喝入過多的水分,只會讓你一直去上廁所。

人體只能多儲存一點點的水,只要超出身體的平衡,就會經由泌尿系統排出。起床後喝入300-500的水,就足以讓你不會以脫水的狀態進入比賽。而且我們所吃進的早餐,也含有不少的水分。賽前1小時開始停止喝水或飲料,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排掉多餘的水分,避免在比賽當中跑廁所。

水分的補充可以喝水、運動飲料、果汁等等。而跑者可以試看看甜菜汁,甜菜汁含有一氧化氮,根據研究可以促使血管擴張,增加肌肉血流,進而增進運動表現2-3%。


賽前一小時


賽前一小時,除了寄物,熱身、擠到前排,你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來增加運動表現。

在賽前30分鐘去上最後的一次廁所,除了避免跑到一半要找廁所,還可以減少起跑的體重。吃下咖啡因錠,使用藥丸的原因,是因為可以比較精確掌握身體需要的數量,並且避免攝入過多的水分。咖啡因的使用以3-6mg/kg為標準,一般體重的人可能一顆藥丸就足夠,對於咖啡喝比較重的跑者可能可以吃6mg/kg的量。

有些研究發現甜菜汁加上咖啡因對比單獨使用咖啡因,對於運動表現的差異,發現在兩者的身上運動表現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只要沒有害處,增加運動表現的任何方式都值得嘗試,因此可以嘗試看看咖啡因跟甜菜汁的不同組合,在運動表現上哪個最適合你。

賽前半小時吃顆普拿疼(acetaminophen),可以減緩肌肉疼痛,延遲體溫上升,經過研究可以增進運動表現約2%,並且延遲撞牆期的出現。或許有人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那你可以選擇不使用。菁英選手在比賽的藥檢,有極高的比例出現這顆藥物,但因為這顆藥物不在禁藥名單上,所以並不會影響選手的比賽資格。當然使用藥物前還是要諮詢你的家庭醫師。

鳴槍前2分鐘吃下能量膠。運動時,身體的血液供應會有所改變,肌肉的血液增加,腸胃道的血流減少。這會降低消化道消化食物及吸收的功能,也是有些跑者吃能量膠會有反胃的情況。但是在賽前這樣的狀況並沒有發生,身體正常運作時,能量膠非常好被吸收,這可以在鳴槍後提供身體額外約25g的碳水化合物,來銜接下次吃能量膠或喝運動飲料的空窗。賽前身體有越多的碳水化合物,只會增加更多的優勢,下次鳴槍前吃一包能量包吧。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馬拉松比賽期(減量期) 營養補充4步驟





減量週期簡史


隨著週期化課表慢慢被台灣跑者所逐漸接受,在比賽前的最後幾週進行減量,也變成部分跑者在比賽前的例行公事。減量週期可以使跑者在比賽獲得更加的運動表現。但這樣的觀念當然不是一開始被廣為接受的做法。

Forbes Carlile-澳洲奧運游泳隊首席教練,在1950年代初期首次將減量的觀念運用在游泳選手上。隨後將這樣的觀念寫進他著名的游泳書籍中(Forbes Carlile on Swimming)。

Emil Zátopek被〝跑者世界〞選為史上最偉大的跑者,他是第一個突破1萬公尺跑進29分的跑者,也是第一個在一小時內跑完20公里的跑者。他同時是奧運史上唯一一位同時贏得5千公尺、1萬公尺、馬拉松的運動員。現在大家在跑的間歇跑,也是他由他所開發出來的一種訓練方式。

Emil Zátopek一直是以高強度、艱困的訓練聞名。在1950年的一場比賽前,他因為生病而住進醫院。在醫院待了2週後,接著2天後他就參加比賽,並且同時贏得5千公尺、1萬公尺的冠軍。之後他便把減量做為比賽前固定的儀式。


減量週期做法


經過長達16週至20週的訓練,最後幾週便要進入減量週期。減量週期的長度跟比賽的種類無關,而是與週跑量有關。進入減量週前:
  • 週跑量在32-64公里,則減量1週
  • 週跑量在64-128公里,則減量2週
  • 週跑量在128公里以上,則減量3週
在進行減量時,最後的目標是最後一週減到原本的30%-50的跑量,但是強度並不減少,也就是間歇或是乳酸閾值跑的配速並不減慢,但是時間或是距離要減少,輕鬆跑的時間也會同時減少。最後一次的素質課表建議在賽前3天完成,有足夠的強度但只有些微的疲勞感,最後兩天以輕鬆跑為主。每個人需要多長的減量時間還是要依據個人恢復能力去做調整。


營養補充4步驟


  1. 減少卡路里攝取
  2. 增加脂肪攝取
  3. 停止咖啡因攝取
  4. 肝糖超補


減少卡路里攝取

減量週期會減少跑量,間接身體消耗的熱量就會減少。跑者在訓練大時,需要攝取較多的熱量,但是當進入減量週期後,如果還維持之前的熱量攝取,就會增加不必要的體重。如果進行三週的減量,攝取的熱量並沒有隨之減少,可能一天就會多攝取2-300卡,21天下來可能就會多出6000卡的熱量,雖然只會有少部分轉為脂肪,但對想要突破PB的跑者,不適當的體重增加,可能就會與PB擦身而過。

減量週期飲食得當體重勢必會增加,但是這是更多的肝糖伴隨著水份進入身體,這對跑者來說是用來延後撞牆,及比賽後段加速所需能量的健康增重,但不是多餘的脂肪。因此進入減量週期也必須在飲食上有所控制,節制熱量的攝取。

這時候要每週每週的去調整,整週熱量的攝取,可以利用熱量計算機,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重、跑步的強度及時間來計算出所需要的熱量,精準的掌控卡路里的攝取,來維持最佳的比賽體重。


增加脂肪攝取


這裡不要你進行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可能會造成跑步的強度降低,並且沒有證據證明可以讓跑步的成績進步(超馬的距離有部分證據可以提升成績)。這裡要做的是,短暫提高脂肪的攝取,來增進身體燃燒脂肪的效率,並且為後面的肝糖超補鋪路。增加脂肪的攝取,對於很多跑者可能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個可以跳過的步驟。

一開始這樣的方式是在腳踏車選手身上開發的,在進食10天的高脂飲食後,再進行肝醣超補。認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讓身體短時間內依賴脂肪作為燃料,並且不斷降低身體肝醣的庫存,在比賽前進行肝醣超補可以讓身體儲存最多的肝醣,並且可以提高的燃脂效率。在不同的實驗當中可以證明,增加脂肪的攝取可以增進燃脂的效率,但只有少量的研究可以證明這樣的做法可以增進運動表現約5%。

這些在腳踏車選手上的研究,多以2小時以內的實驗方式設計。對於在馬拉松選手上,是否能增進運動表現,並沒有足夠的研究。因此,要不要做增加脂肪的攝取取決於個人的喜好,如果比賽是半馬,也能在2小時內完賽的跑者,這樣做的好處更是無法有理論基礎(肝醣加上基礎的脂肪代謝就足以2小時跑完半馬)。

脂肪的攝取基本上是增加到飲食攝取的6-7成,這樣的脂肪攝取量也意味蛋白質攝取不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必須大量減少。脂肪攝取還是要以優質的脂肪為來源,不是爌肉、五花肉、炸雞、薯條一直吃。

增加脂肪攝取,仍以優質的脂肪為主,如:起司(傳統製程)、全脂牛奶、酪梨、鮭魚、堅果、橄欖。因為種類不多,因此吃飯的樂趣會被大量減少,因此不是多數跑者能接受的方式。如果減量只有一週,則可以進行5天的高脂飲食,1至2天的高碳飲食。


咖啡因攝取


Adenosin是一種藥物、神經傳導物質、一種核苷,它會讓身體有想睡覺、大腦運作變慢的作用。它的結構跟咖啡因很像,會在身體競爭同一個受器(想像一個登機的空橋,一個機場能同時讓多少飛機上下乘客是固定的)。

咖啡因則會讓身體有清醒有精神的感覺。當我們每天都靠著喝咖啡提神,身體會有相對應的反應,讓受器變多。所以咖啡喝久了之後,可能提神的效果不如以往,需要更多的咖啡因才能達到一開始的效果。

咖啡因被證實在耐力運動員身上,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一些研究發現,在運動前喝咖啡,對於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提升的運動表現是習慣喝咖啡的兩倍。先前的研究,如果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能在減量週期停止喝咖啡,可以讓增加的受器減少,回到接近跟不喝咖啡的人一樣,這樣在比賽前喝咖啡可以有最佳的運動表現。

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服用咖啡因可以增進訓練的品質,增進運動表現,也不需要因為減量期而減少咖啡服用的劑量,最終比賽時,不管有沒有服用咖啡或咖啡因習慣的運動員,都可以因為在比賽當天服用咖啡因而增進運動表現。


肝醣超補


或許你聽過,或許你嘗試過,但只要進入耐力運動一段時間,很難沒有聽過肝醣超補法這個名詞。或許跟早期的肝醣超補法不同,現在多數看到的肝醣超補法都是比早期溫和許多,也比較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

早期的作法是在賽前一週,先進行一個長距離跑,將肝醣盡量消耗掉。然後進行4天的低碳飲食(10%的碳水化合物)。接著3天進行高碳飲食(90%的碳水化合物)。這樣的做法是讓肌肉的肝醣消耗到極限,讓肌肉產生對肝醣的饑渴,然後就能吸收比平常還多的肝醣。

較新的研究發現,並不需要做這麼激烈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樣肝醣超補的好處。只要在減量週的最後3天進行高碳飲食,就能有同樣的效果。也可以避免賽前長跑可能帶來受傷、休息不夠的風險,同時最後一週也較能維持高強度(低跑量)的訓練。

Matt Fitzgerald建議的做法是,10天的高脂防(60-70%)飲食,接著3天的高碳飲食(70%);或是5天的高脂飲食,一天的超高碳飲食(10g/kg),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要吃下600g的碳水化合物,這樣的量一般人可能吃不太下去,這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能量膠、運動飲料、零食來補足這樣的數量。如果高脂飲食無法接受,可以跳過,但是那幾天還是盡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在2009年的倫敦馬拉松,Trent Stellingwerff進行了一項研究(有根據年齡、之前的運動表現做交叉分析)。這項研究共有250人參與,只有30人能在賽前吃下超過7g/kg的碳水化合物。而這些能吃下7g/kg的跑者,在比賽的表現比起其他人,完賽的速度快上超過10%,最大的差距是在最後幾公里,當其他跑者撞牆時,這些跑者撞牆的時間延後或是減緩的速度較少。


練習


不要在重要比賽做出重大改變,一直是運動比賽或是考試上的金科玉律。上面的這4點你可以參考,或許你平常不喝咖啡,喝下咖啡反而會有頭暈的狀況。這些東西都可以在重要賽事完賽後,找一些不重要的比賽進行練習、調整,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賽前飲食方式,並在最重要的比賽上展現訓練的成果。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長跑練習 水怎麼喝?能量膠怎麼吃?





被忽略的訓練


不管是跑馬拉松還是半馬,對於大多數跑者心中最重要的訓練,就是出去跑,不管是跑量、長跑、間歇跑、乳酸閾值跑,在網路上尋求進步的方法,都圍繞在這幾個議題上。喔,還有肌力訓練,跑了上面的課表還無法進步,那就去做重訓或是核心肌群訓練。

第一屆奧運也是雅典奧運,那個年代馬拉松的距離約比現在短了近兩公里,比賽是不提供任何補給,神奇馬拉松肯定是參考了這樣的資料,舉辦了類雅典奧運馬拉松的復古賽事。在那個年代喝水吃補給會被認為是沒有男子氣概的(那個年代認為女性不適合跑馬拉松,這樣的比賽禁止女性參賽)。

到了1960年代,補給開始因為一些科學證據的出現,而逐漸被重視。到了1990年代,在運動廠商的鼓吹下,把運動飲料、水喝飽喝滿蔚為流行。到了近代,逐漸受到怎麼喝水、吃能量包新的實驗數據,而出現了新的改變。補給從鐘擺的兩端,開始轉變到比較沒有那麼極端而中庸的作法。

如果硬要選擇跑步訓練、肌力訓練、補給,補給還是相對最次要的,但是好的補給仍然在跑步競技中扮演決定勝負的角色。


水、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水對於跑步比賽,不會增進運動表現,但是身體脫水卻會造成運動表現的下降。跑步時身體會燃燒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提高體溫,水會排汗降低體溫,讓身體維持適合跑步的工作溫度。

身體如果缺水,會造成體溫的升高,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整體血管裡的水份變少,血液會變得黏稠,難以穿越微血管,讓養分廢物的交換速度降低。同時因為養分廢物交換的速度較低,心臟為了要代償血液濃稠造成效應,心跳會加快,增加心臟額外的負擔及能量的消耗。

比賽時,身體會以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的燃料,再加上少量的蛋白質。身體燃燒脂肪的速度及效率不及碳水化合物佳,因此在碳水化合物是比賽跑得好不好,最為重要的能量來源。身體如果能獲取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跑質量課表跑得比較好。在比賽後期,身體疲累時,補充糖分,可以讓大腦感到沒有那麼疲累,將那座看不見的牆再往後推一點。


水怎麼喝


大家都知道喝水很重要,出門跑步都可以看到大家都備有一壺水,但是水要怎麼喝?之前的觀念是身體少掉1%的水份,運動表現下降2%。計算流失水分方式大多是以訓練前後體重的差距,來換算水分的流失。但是菁英選手馬拉松比賽前後的體重可以差距6%-8%,但是運動表現卻沒有下降,反而可以在最後10公里加速。

似乎舊有的方式,不適用於菁英選手?實際的情況是,跑步的時候會燃燒脂肪、肝糖等作為燃料的物質,這些物質的減少,也會因而造成體重的減輕,體重的降低會間接增加跑步的經濟性(不要笑,這少少的幾百克能增加跑步經濟性?都有人在計算光頭、短髮、長髮跑步經濟性的差距了)。而身體會排汗降溫導致水份流失,菁英選手跑得飛快,需要排掉更多的汗水來降溫,菁英選手的補給也比一般人喝得更少,卻可以維持正常的運動表現。

有科學家針對這樣的問題去做實驗。在兩個小時的長跑當中,分為三組,一組是渴了再喝,一組是一小時喝180cc,一組是一小時喝360cc。最後的結果三組的成績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一小時喝360cc的那組有部分跑者有腸胃不適,無法完成測驗的情況。

由於台灣天氣炎熱,加上實驗只做到兩小時,台灣賽事更常有水站距離遙遠或不固定距離的問題,可能不能等到渴了才喝,要不然可能會有渴了找不到水站的窘境。出國比賽,歐美很多賽事都是1.5公里左右一個水站,加上天氣比台灣冷,事先需要規劃多久補一次,一次水站要補多少水。


能量膠怎麼吃


不管是比賽還是訓練,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該是以能量包或是運動飲料為主要來源。理由是這兩種來源的糖類多為單醣,好消化吸收,越能維持血液中有合適的血糖濃度,來保存最重要的肝糖到比賽後段。餅乾、堅果、麵包等澱粉類的食物,在比賽訓練中食用,會來不及消化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

有的理論認為,訓練的時候,不攝取任何碳水化合物,能增進燃脂效率。確實有些菁英選手也會進行低強度的長跑,來增加燃脂的效率。根據研究,這種低強度不補碳水化合物的作法,確實可以增加燃脂效率20%,如果進行補糖的動作,燃脂效率只會增加5%。但是這樣不補充碳水化合物的作法,在高強度訓練時,會因為能量不足而造成訓練的品質下降。

在有進行長跑、間歇跑、乳酸閾值跑等質量課表的時候,至少要每小時攝取30克的糖,才能得到有品質的訓練。如果要獲得最佳的運動表現則要攝取60-90克,但是超過60克,不少跑者就會出現腸胃道不適的狀況。所以要在練習的時候知道自己最大攝取的量是多少。經過不斷得訓練,腸胃道吸收糖類的速度也會增加,更有機會接近1小時吸收90克的能力。

在比賽前(以全馬來說)至少跑過2-3次25-30公里的模擬跑,這時候要嘗試看看自己適合吃什麼品牌的能量膠,能吃下多少的量。間歇跑或乳酸閾值跑,會建議至少要在跑得過程中,吃一包能量包來維持最佳的訓練品質。

能量膠要配水吃還是配運動飲料,事實上這是沒有定論的事情,主要還是看身體能不能負擔,不要出現反胃的狀況。多數的人是能量膠配水比較不容易產生不適的狀況,但是運動飲料配上能量膠如果沒有不適也不用特別改變。

假設在比賽的狀況,一小時要60g的碳水化合物,而多數的能量膠都是25g上下,一個小時吃兩包表示還有10g的缺口。這個缺口就需要運動飲料來補足。如果可以事先知道比賽水站的設置,是否每一站都有水有運動飲料,多遠的距離有水站,這樣就可以計算依照目前自己的能力,要在哪一站喝水配能量膠,要在哪一站喝運動飲料。

在平常的1至2小時內的長距離跑,建議一半的課表可以不補充碳水化合物,藉此增加燃脂效率,另外一半的課表補充30g/小時,可以獲得較佳的訓練品質。

能量膠的選擇基本上以吃習慣為主,有人喜歡水分多一點的,有人喜歡特定口味的,基本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有幾點要注意,如果可以看到細部成分表,如果是不同單醣雙醣的會比只有單一成分的好,腸胃道有不同的通道可以吸收不同的醣,但是如果是單一成分,就有可能如雪隧塞車,無法以最快的速度獲得能量;號稱長效的通常含有澱粉,這樣的成分需要消化的時間,我們在比賽中希望能吸收越快越好,所以這樣的能量膠也不適合。更不要選擇含有脂肪這類更難消化的能量膠。也要避免含有纖維質的能量包,沒有人希望訓練或是比賽中途還要去蹲廁所吧。


吃能量膠會導致低血糖?


許多跑者害怕吃能量膠的一個原因就是insulin spike(胰島素激增),害怕吃下糖分後胰島素瞬間大量分泌,導致低血糖,然後就跑不動了。對於身體健康的成人,是不用過度擔心insulin spike的問題。因為在跑馬拉松時,身體會承受比平常大的壓力,身體的機制會設法讓血糖維持穩定。再者,一個小時斷斷續續吃下60克的糖,有時25克(吃能量膠),有時3、5克(運動飲料),這樣微量的糖,不足以引起insulin spike。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The New Rules of Marathon and Half-Marathon Nutrition: A Cutting-Edge Plan to Fuel Your Body Beyond ""the Wall"" by Matt Fitzgerald